社交称谓

  • 分类:生活
  • 发表于2019-05-29 13:50:03
  • 阅读量(7052)

        称呼,就是对他人的称谓。怎样称呼他人,既能体现出个人的礼貌修养,又能体现出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两者间关系的远近。所以,在社会交往中,必须讲究称呼的艺术。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发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

        有一位朋友,最近被提升为主任。他听到一个同事跟他打招呼时称他为“主任”,显得格外高兴。虽然平时他是个不太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有兴致。

称呼不仅仅是一种礼貌,不论我们如何称呼人,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传达这样的意思: “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和夫人,后随员的顺序。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30多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称为“老王”“老马”,一定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人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此外,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例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姓名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职务称有经理、科长、医生、律师、法官、教授等;姓名称一般以姓或姓名加同志、先生、女士、小姐等;一般称包括太太、女士、小姐、先生、同志、师傅等;代词称指用代词“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是以亲属名词“大爷”“大妈”“伯伯”“叔叔”“阿姨”等来相称;对工人,比自己年龄长的可称“老师傅”,与自己同龄或小于自己的人可称“同志”“小同志”“师傅”“小师傅”;对农民,比自己年长的可称“大伯”“大娘”“大妈”,与自己同龄或小于自己的人可称“同志”,在北方也可称“大哥”“大姐”“老弟”“小妹”等;对经济界人士可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相称,也可用职务相称,如“董事长”“经理”“主任”“科长”等;对知识界可以用职业相称,如“教授”“老师”“医生(大夫)”,还可以用“先生”“女士”“太太”等相称;对文艺体育界可用职务称,如“团长”“导演”“教练”“老师”等,对于一般的演职员、运动员就不能称“某某演员”或“某某运动员”,而要称呼“某某先生”或“某某小姐”。

        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绝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绝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最后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但有时为了表示亲切,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称谓。但对外人称呼自己的亲属,要用谦称。称自己长辈和年龄大于自己的亲属,可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称辈分低的或年龄小于自己的亲属,可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至于对自己子女的称呼,可称“小儿”“小女”等。

在称呼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1)记住对方姓名。

        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由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了尊重,心理感到很高兴,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是只说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字,这样做能起到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名字的人,总是感动万分、钦佩不已的原因,就是这个缘故。


(2)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较亲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某某同志”或“某某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3)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的交往技巧。称呼兼顾长幼的差异,会使年长者觉得受了尊重,年轻人也心中坦然;如顺序颠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满,而且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应注意尊重女倒,不但会使年长者不满,而且被称呼到的人也会感到窘迫。再者应注意尊重女性,在与一个同样年龄、身份的群体打招呼时,先称呼女性,会使对方感到你有较高的素养,从而乐于与你交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称呼得体就像行个见面礼,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因此,不论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